最近经常在群里看到CIO在吐槽:我们信息部门又被优化了,原因是领导认为信息部门看起来过于“清闲”了,难道系统稳定也是错吗?
那么在企业降本增效模式下信息系统太稳定是信息部门的成绩还是危机?
对于大部分传统企业而言,信息部门职责如下:负责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规划、设计、开发、实施和运维,确保信息系统的高效运行。所以在企业谈到与数字化、技术相关的内容自然会想到信息部门,但问题就在于大部分传统企业中信息部门地位不高、话语权低,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如下:
第一,企业对数字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足,属于那种“有则更好,无则无伤大雅”的可有可无的状态;
第二,信息部门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协作不畅,这是沟通能力不足的表现;
第三,信息部门的工作成果难以量化,这也造成了数字化价值体现难;
第四,对信息部门角色有诸多误解,认为信息部门就是搞IT运维,就是服务岗;
所以在如此环境下信息部门不受重视也是必然的,虽然当前大部分企业有了数字化建设的意识,但缺乏对数字化的正确认知、能力,造成数字化建设过程困难重重,加上信息部门的能力问题,整个过程与其说是在建设不如说是在背锅,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信息部门在企业领导层心中的形象与地位,在降本增效的模式下信息部门自然也是首要考虑的对象。
企业做降本增效的依据就是“人效”,那么什么是“人效”?
即人力资源效率,它是衡量企业或组织人力资源使用效率的一个指标,通常通过员工的工作产出与投入的比例来衡量,通俗点说就是在降本增效模式下企业更强调的是在薪酬不变或者薪酬降低的情况下“一人兼多岗”,能者多劳,但对于信息部门而言技术的专业性难以让每个员工成为“多面手”,比如要系统运维工程师做网络安全的工作,显然是不可能的;要开发工程师去做IT运维,这明显是错位,但在不懂数字化的企业领导眼中却这样要求信息部门必须“一岗多能”,必须体现所谓的“人效”,所以有时候的降本增效搞成了“降本增笑”,这一现象行业人士不要笑,在一些传统企业确实存在。换句话说,即使这样既懂开发又懂业务,还懂实施,懂基础运维的“多面手”真实存在,估计企业也养不起。
信息部门一个很重要的工作除了数字化系统建设就是系统运维,保持系统运行稳定,那么影响系统运维稳定的因素有哪些?
比如服务器在运行过程中由于各种突发的硬件故障导致服务器无法正常运行的情况,这个时候就需要信息部门来快速排除故障,有些硬件隐患是可以在日常运维中提早发现的,早发现发排除,让业务部门无感知的情况下处理相关故障,而非故障突然爆发影响正常工作;
数字化系统正常运行离不开一个稳定的网络环境,所以大部分传统企业都离不开网络工程师或者IT工程师这一角色,除了保障网络运行稳定,其还承担着企业网络安全的重任,但对于部分传统企业而言由于认识上的问题,一些领导认为这一岗位可以外包给第三方服务商,企业不需要设置专岗,导致这一岗位在企业内的价值感极低;
任何数字化系统都不是完美的,都存在各种漏洞及功能缺陷,这个时候日常的系统运维及功能迭代显得尤为重要,如系统漏洞修复不及时将存在各种安全隐患,影响系统的及功能的稳定性;
以上这些是信息部门最基本运维工作,并不是全部,而这些保障工作的特点就是对于前端用户而言几乎是无感知的,且有些事件是突发性的,可能一两年也不会出现一次,信息部门团队能力强可以预判、快速处理任何技术问题,让一些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保障数字化系统稳定运行,这就让某些企业领导产生了一些错觉,认为信息部门每天无所事事,认为系统上线运行了,数字化建设就结束了,甚至有些领导认为后续的一些运维工作完全也可以打包给第三方软件公司来完成,裁掉信息部门的一些岗位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工成本,且不讨论这种方案的利与弊,核心问题来了:系统运行太稳定了对于信息部门而言是成绩还是危机呢?
这就如企业每年在数据安全上投入大量的资金,而从未发生过安全事件,这个时候就会有一些领导质疑安全投入的合理性、必要性,在侥幸心理及降本增效压力下去不断削减相关安全投入,这种现象合理吗?存在即合理,关键还是看企业对数字化的认知与重视程度,同时也是对信息部门一项重要的考验:如何让企业领导感知数字化的价值?老杨最近编写的《2025企业数字化转型趋势调研报告》中分析数据显示:82.46%的受访者认为企业高层领导对2024年的数字化建设成果感到“一般”,而只有8.77%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满意”或“非常不满意”。这表明大多数高层领导对数字化建设的成果并不特别满意,存在改进的空间。所以如何让企业领导感知数字化价值这一老生常谈的问题成为当前企业信息部门一道难解的题。
在企业领导缺乏数字化认知及降本增效模式下一切看起来都是“死局”,此时的矛盾就是信息部门的自我感知良好与企业相关领导认为其可有可无的矛盾,信息部门员工在此情况下除了努力提升自身能力以努力满足“降本增效”下的要求外还有更好的解决之道吗?